凌烟阁居四,贞观之治奠基人,不是李世民嫡系的魏征靠什么上位?
【凌烟阁居四,贞观之治奠基人,不是李世民嫡系的魏征靠什么上位?】
这人性格倔强,啥都敢往上冲,跟皇帝对着干也毫不含糊。
唐朝早期有个特别爱抬杠的人,他讲理可不靠嗓门大,就连皇帝他也敢直接顶撞。这个人啊,总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皇帝心里不痛快,花式地给皇帝找不痛快。
这位皇上正好是李世民,他居然能忍得了魏征的大胆,一个敢于当面顶撞提意见,一个呢,特别会听别人的好话。他们君臣俩这样的表现,立马就赢得了大家的喜欢。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描绘方式也让那两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变得有点刻板印象化了。
说起历史上的魏征,他可不是那种只会跟皇上对着干的人。其实,他在说话方面挺有一套,算是高情商的典范了。
魏征这一辈子啊,真的是在追求他心目中的那个完美国家。他本名魏玄成,老家在巨鹿郡成安,搁现在那就是河北省晋州市。他老爹魏长贤,以前做过北齐屯留县的县令,可遗憾的是,魏征还很小的时候,魏长贤和他老婆就接连去世了,也没给儿子留下啥政治上的好资源。
从那以后,魏征的日子过得越发拮据了。不过,随着他慢慢长大,魏征的心思压根儿就没放在安心待在老家种地过日子上。他反倒是老想着往外头闯,去见识更大的世界。他心里头一直有个信念,觉得自己肯定能做出点大事情来。
为了实现心中的那个目标,他决定去当个道士。这并不是因为他特别迷信道家的那些玩意儿,而是因为他家里头穷,道观里头藏的那些书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无价之宝,能学到不少东西。后来啊,隋朝那位老熟人隋炀帝把天下给搅和乱了,魏征一看这乱世要来了,就赶紧把自己的主要学习方向改为了研究怎么在乱世里生存和发展的学问。
现在的他,心里头满是豪情壮志,对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后的发展道路特别有信心,随时都打算大展身手,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来。那是在公元617年,隋炀帝在位的第十三年,38岁的魏征收到了他这辈子第一份工作的邀请信。那时候,隋朝的武阳郡守元宝藏,看到天下局势那么乱,就自己带着本郡的兵马起兵,打算先保护好自己的地盘。
他把魏征找来,让他管管文书工作,当个典书记。没过多久,元宝藏就投降了李密,李密封他做了上柱国,还给了他武阳郡公的封号。那时候,元宝藏给李密写的信啊、公文啥的,都是魏征帮忙起草的。
李密对魏征的文章特别有好感,所以就把他调到了自己手底下做事,让他做了元帅府的文学参军,还负责记录历史大事和管理文件。魏征这次可是从下面的部门升到了上头,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他把自己会的那些谋略都用上了,连续给李密出了十条好主意。
李密看过之后,心里头那是一个劲地叫好。他真没想到,这么个平时写写画画的书生,居然能把天下的形势看得那么透。可夸完这一句,魏征左等右等,也没等到心心念念的提拔通知。结果,李密还是让他继续干着记录历史的文学参军活儿。
从那时候开始,魏征就碰上了职场上最倒霉的一段时间。后来呢,李密被周围那些势力给捧得飘飘然了,觉得自己这边优势大得很,不想再继续死守了,打算直接跟王世充干一架。魏征一看这势头不对,赶紧去找李密身边的长史郑挺,跟他说:“魏公虽然打了大胜仗,但是咱们最厉害的士兵死了不少,伤的也不少,而且军里头没钱没物,像金子银子、丝绸布匹这些都没有,根本没法奖赏那些有功的将领。这样一来,士兵们心里头就不乐意了,劲头不足,碰到厉害的敌人可咋整啊?”
咱们得把营地建得高高的,把战壕挖得深深的,靠着咱们粮食多的是,跟王世充耗下去。不用多久,估计也就十来天吧,他们那边粮食吃完了,自然就得撤退,到时候咱们趁机冲上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这才是赢他们的好办法。
现在洛阳粮食短缺得很厉害,王世充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所以他急着想跟我们打上一仗。但我们都知道,走投无路的军队往往更拼命,咱们得尽量别跟他们硬碰硬。
用自己擅长的地方去对付敌人的弱点,魏征给瓦岗军出的这主意真的很贴合他们的现状。但可惜啊,正廷跟着李密一起变得不切实际了,他还笑话魏征说的都是老掉牙的东西,把魏征气得直接就走了。到后来,李密打了败仗,没地方可去,只能带着剩下的人往西边找李渊去了。
魏征也跟着到了长安。不过呢,他以前是瓦岗军里的大官,现在又是投降过来的,所以好长一段时间,唐朝的朝廷都没怎么瞧得上他,没给过他啥重要机会。魏征心里头急得慌,特别想找个法子,让大伙儿瞧瞧自己的本事。
就在那会儿,山东好多地方的隋朝当官的,还有一些起义军的头头,听说了李渊已经当上皇帝的消息后,都忙着往长安送投降书。这么一来,唐朝在山东那块地方一下子就占了很多地方。李渊呢,也得赶紧派好几拨人去那边,好让大伙儿心里都安稳下来。
魏征一看机会来了,立马就站了出来,说自己愿意干。这么一来,他就当上了秘书丞。虽然干的还是跟文件打交道的活儿,但好歹也有了能放手一搏的平台。
魏征过了潼关后,他直接就朝黎阳赶去了,心里特别有数。那时候,黎阳被瓦岗军以前的人马徐世绩占着呢。徐世绩啊,他原先是跟着瓦岗军的老大翟让混的。
李密安排人去对付翟让那会儿,徐世绩也不幸被卷了进去,被埋伏的士兵砍得受了重伤。还好王伯当和单雄信两个人赶紧出来帮忙说话,徐世绩这才没被杀掉。不过因为这事儿,李密和徐世绩之间就一直有了个解不开的疙瘩,两人关系再也不像以前那么亲近了。
后来,徐世绩因为在一次宴会上直接点出了李密的一些不足,李密心里不爽,就找个借口把他打发到了黎阳,说是让他去镇守,其实就是想让他离自己远点。等到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的时候,他也想过要去黎阳投奔徐世绩。但他身边的人赶紧拉住他,跟他说,你还记得不,之前徐世绩差点就被你给整死了,你现在跑去他的地盘,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嘛?李密一听,觉得有理,于是就改了主意,转头去了河阳找王伯当,后来又一路往西,跑到关中投了唐朝。
许世绩现在被困在黎阳,就像是被唐朝、王世充、窦建德这三方势力包围起来的一支孤立无援的军队。就在这时,魏征站了出来,他曾经是瓦岗军的一员,跟许世绩是老同事了。他给正处在困境中、不知所措的许世绩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特别有分量。也正是通过这封信,大家头一回见识到了魏征那高超的劝说技巧。
从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那会儿起,好多英雄好汉都站出来,占领了好多地方,数都数不清。有个叫李密的,原本是反贼那边的,他振臂一呼,立马有很多人响应他,没多久就拉起了几十万人的队伍,势力大得很,差不多占了半个天下。他在洛口打败了王世充,又在骊山击败了宇文化及。
可是呢,就在魏公事业最红火的时候,正准备攻打咸阳,还有北边的边塞,结果他却出乎意料地栽了跟头,被一群残兵败将给打败了,这可是他以前百战百胜后都没遇到过的事儿。经过这一遭,魏公算是看明白了,皇位这东西,是老天爷定的,不是靠人拼就能拼来的。这么一想,他立马就投降了唐朝。
你出生在个不太平的时代,但你对老大的恩情一直记在心里。就算局势再怎么不好,你还是能拉起队伍,守住一块地方。王世充打了胜仗,也没敢再往前冲;窦建德灭了隋朝,也不敢往南来。这都是因为你太厉害了,你的威名,真的是响当当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是吧,打从老早以前开始,能开个好头的人多,能有个好结尾的人少。这选择啊,真的太关键了。要是碰上个英明的老板,那全家都能跟着沾光;要是跟错了人,连自己都保不住。
可要是老拿不定主意,那机会可就溜走了。现在你正处在关键时候,得赶紧做个决定。要是一耽误,想着升官啥的,说不定就被那些小人给抢先搞出点啥乱子来了。
到时候,您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能就得白费了。
咱们来谈谈这篇文章的劝诫和文字水平。一开始,魏征先给李密来了一段大大的夸赞,说他以前有多牛多风光。但这可不是白夸的,他是想借这个机会引出天命这个话题。
在唐朝那会儿,就连李密这种牛气冲天的大英雄,也得看清形势,最后选择了向唐朝投降。然后啊,魏征又开始夸徐世绩,说他把瓦岗寨的残兵败将都收拢起来,死守黎阳,真是够讲义气。但话说回来,他也提到了徐世绩家里的难处,被王世充和窦建德夹在中间,日子可不好过。
到底是徐世绩的名声太大,让敌人不敢轻易动手,还是说徐世绩守着的黎阳城已经快要撑不住了?徐世绩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时候,魏征给出了个狠招,直接跟徐世绩说,现在得赶紧做个决定了。
而且得挑个靠谱的,不然整个家族都得完蛋。要是徐世绩还想再等等看,魏征也会提醒他,要是你的手下抢先一步站了队,那到时候可就没你插手的份了。那到底该选哪一边才是明智之举呢?
魏征一开始就说,上天的安排在大局上,不是咱们人力能改变的。就凭魏征这三百来字,给唐朝拉拢来了一位特别厉害的大将军。徐世绩接到信以后,立马就决定向唐朝低头了。
这时候,宇文化及正带着人马往北走,一路上攻打魏州,打算把那儿当成自己的老窝。魏州原来的头儿,就是舞阳那地方的守将,也是魏征的老上司袁宝藏。眼瞅着袁宝藏那边情况不妙,魏征赶紧出手相助,给袁宝藏送去了唐朝的保护伞。
袁宝藏立马就答应要投降了。所以,在619年那个多出来的二月里,唐朝政府就堂堂正正地让李神通带着大批人马往东走,正式开始攻打山东那块地方。另一边,徐世绩也从黎阳仓那里调粮食来,给李神通的军队做后勤补给。
到了这时候,魏征作为唐朝派去安抚山东的大使,任务早就超额完成了。但就在魏征琢磨着自己能借着这功劳被提拔,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时候,李神通在聊城那边一通乱搞,害得原本有机会的唐军只能撤退。窦建德的部队呢,则是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黎阳城外面。
黎阳很快就被窦建德给打下了。原本以为能升职加薪的魏征,梦想破灭了,他没办法,只能接受窦建德的安排,当了个记录君王日常言行的小官,就是六品以下的起居舍人。在公元619年黎阳被攻占到621年窦建德在虎牢关战败这三年里头,史书上并没有说魏征在窦建德手下具体干了些啥。
621年春天那会儿,魏征这人仕途真是一波三折,他又一次灰头土脸地回到了长安,这次是打了败仗回来的,算是第二次了。但你猜怎么着?这回魏征本以为自己没指望了,结果东宫太子那边居然派人来找他,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太子直接让他当了个官,是从五品下的太子洗马。
洗马这个职位,可不是给太子洗车或者牵马的仆人。它实际上是太子身边的一个随从,每当太子出门,洗马就会走在前面,给太子开路,有点像是太子的仪仗队的领头。在先秦时候的一些书里,这个职位还多被叫做先马呢。
不过那时候,“先”和“洗”发音一样,所以在韩非子的《喻老》里面,就把这个职位写成了洗马,这个叫法就一直被用下来了。到了隋唐时候,太子冼马干的活儿跟以前不一样了,变成了管东宫里面图书资料的事情。这感觉就像是魏征绕了个大圈子,最后又回到了做文字工作的老本行上。
不过,在人生最不顺的时候,能得到一个国家未来领袖的赏识,魏征心里真是挺感激的。那时候,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两边都在拉帮结派,攒劲儿准备将来的较量。魏征好几次跟李建成说,得早点儿提防着点儿,可最后,李建成还是没躲过那一劫,输了这场争斗。
玄武门事件发生后,李世民找魏征聊了聊,质问他为啥要在他们兄弟间搅和。魏征心里头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直愣愣地说,要是太子早点听我的,哪会有现在这档子事儿。李世民一看魏征这人挺实在,不拐弯抹角,心里头就挺瞧得上他,于是又让他回去干活,做了詹事主簿。
太子詹事这个官儿,是管东宫那边三四十个帅府的头头,级别是正三品的大官儿,他手下还有个叫主簿的,级别稍微低点,是从七品上。李世民在玄武门那事儿之后,为了把各方的矛盾摆平,好稳稳当当地管住大局,就做了不少事儿。这里面就有一件,那就是找了一批有本事的人帮忙,魏征就是这些被找来的人里的一个。
玄武门之变结束后,魏征虽说职位不算特别高,但也算是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他并没有觉得这样就够了,反而是更加卖力地干活。魏征老是给李世民写信,跟他探讨怎么治理国家。
李世民对魏征特别看重,经常找他一起商量国家大事。他让那些跟着李渊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们升了官,但都是空有名头,没啥实权。而他自己的亲信们,则牢牢掌握了朝廷里的军队和政治大权。
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前的手下魏征,他之前因为杨文干那档子事儿被贬了官。还有西周的东宫里的王圭、韦挺,他们也都是这么个情况。不过呢,这样的变动倒是让魏征这个有大志向的人,不用再天天埋头处理文件了。没过多久,魏征就升了官,成了正五品的谏议大夫。
到这儿,魏征工作上的那段最黑暗的日子总算是熬过去了。他的运气也开始慢慢好转起来。626年7月的时候,玄武门之变带来的政治大风波席卷了整个国家,这时候,魏征又一次在关键时候被委以重任。
在去山东给新太子李世民传达安慰信息的路上,魏征作为原来支持李建成的官员,他按照李世民的“大家和睦相处”的想法,迅速做了决定,放走了那些要被送到长安的李建成支持者,并且跟李治、安还有李思行重新审查了案子。这样一来,那些李建成的老部下,之前都担心得要命,现在终于相信李世民是真的不打算再追究过去的恩怨了。
后来,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他给魏征封了个巨鹿县男的官位。随着打仗的日子过去,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心里头总想着要创造一个太平盛世。他自个儿心里头有股子紧迫感,而魏征呢,他是个信奉儒家思想的人,也想帮着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这俩人的想法,算是撞到一起了。再加上唐太宗身边有个敢于说真话的大臣给他提意见,魏征碰上个好皇帝,那就更愿意掏心掏肺地干活,实心实意地报答皇上了。
有一次,李世民跟魏征聊天时说:“你递上来的那些奏章啊,我数了数,加起来有两百多件了。要不是你真心实意地为国家着想,怎么可能写出这么多奏章来,一共两百多条建议呢?”
这事儿乍一看挺平常的,但你要知道,这话是太宗在贞观元年说的。换句话说,魏征在太宗刚上台那一年,差不多每隔两天就给太宗写一封信。魏征这个人,以前被文案工作给绑了9年多,没咋有机会施展身手,这回可算是碰到个好时机了。
那一年,皇上太宗给魏征升了官,让他做了正四品上的尚书左丞。但话说回来,太宗和魏征这对君臣,刚开始配合,关系也不是那么顺畅。没过多久,就有人站出来说魏征的坏话,说他办事的时候偏袒自家亲戚。
太宗听说了那事后,就让御史大夫温彦博去好好查一查。温彦博左查右查,结果啥铁证也没找着,只好回去跟太宗说:“魏征身为大臣,行事得小心点儿,避避嫌。他没做到这一点,所以就让人给说了坏话。”
所以就算魏征心里头没啥私心,但也还是得有人提个醒,给他点批评。太宗觉得这话在理,就吩咐温彦博去跟魏征聊聊,让他以后多留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碰到这种不讲理的过分要求,魏征心里琢磨着得给太宗来点儿做臣子的提醒。过了几天,魏征直接跟太宗说:“我听说啊,皇上和臣子得一条心,像一个人似的。要是咱俩都不管对不对,光顾着自己那点小九九,只想着保护自己,那咱国家以后是好是坏,可就说不定了。”
太宗一听这话,马上就明白自己搞错了,赶紧说心里头已经觉得不对了。这时候,魏征也赶紧给皇帝找了个台阶下,他说:“皇上啊,您就让我当个能帮您干好事的大臣,别只让我当个死忠到底的大臣了。”
“好官和忠臣有啥不一样呢?”咱们说说好官跟忠臣,这两者到底有啥差别。好官吧,那就是做事认真负责,为老百姓着想,把事儿办得漂漂亮亮的。他们关心民生,尽力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而忠臣呢,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君主、对国家一片忠心。他们心里想的都是怎么维护国家的利益,怎么让君主放心。这种忠心耿耿的态度,也是忠臣的一个大特点。所以你看,好官和忠臣,虽然都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好官更注重把事情办好,让大家满意;而忠臣呢,除了办事,还得有一份对君主、对国家的深厚感情。
好的臣子呢,就是当年帝尧手下的那位,后来还继续给帝舜办事,他就是燮高陶氏。说到忠臣,夏朝有个叫关龙逄的,他是夏桀的臣子;还有商朝的比干,那可是商纣王的大臣。好的臣子,不光能给自己挣来好名声,还能让君主得个明君的美名,这样一来,他们的后代都能享福,好处多得说不完。
忠诚的大臣经常会被冤枉受罚,甚至丢了性命,而这样一来,国君也会跟着被人指责,国家家庭都跟着遭殃,啥也没落下。所以说,这两种情况真的差别很大。
魏征说的这些话,让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个南北朝时候的老朋友说过的话:“皇上要是不杀我,您就能落个好名声;要是杀了我,那我就能得个好名声了。这就是常说的,国家一乱,忠臣才显得出来。”
魏征那话说得真有水平,简简单单几句话,既表明了自己一心为国、要当个好臣子的心意,也让皇上听起来,觉得他跟古代圣明的尧舜帝王一样有风度。太宗一听这话,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立马就答应了魏征的请求,还赏了他五百匹绸缎呢。
贞观三年那会儿,魏征接了尚书左丞和三品秘书监的活儿,当上了秘书省的头头。他主要负责照看皇家的那些书啊、档案啊,而且从那以后,他也能掺和到国家大事的讨论里头了。这样一来,魏征就算是正式加入了贞观时期的宰相团队。
从那以后,魏征一边当着秘书监,忙着整理那些因为战乱变得乱七八糟的皇室图册,还参与了隋、梁、陈、齐、周五朝历史的编写工作;另一边呢,他作为宰相参与国家大事,心里一直装着儒家的那个理想国家,还坚持让君王别放纵自己,要行仁政,心里得装着老百姓,大臣们呢,得正直,好好干活,纠正不好的事儿。
比如说,李世民刚当上皇帝那会儿,他想整理一下府里的士兵。有个叫丰德仪的大臣提议,说可以在钟南里找那些十六岁以上、但还没到十八岁的壮小伙,让他们早点去当兵。李世民一听,觉得这主意挺不错的。可魏征呢,他就是不答应,死活不肯在那道命令上签字。
跟魏征来来回回争论了四次,太宗实在忍不住了,火冒三丈地问魏征:“你看那钟南里那些身强力壮的人,他们都是老祖宗为了躲那些小麻烦留下来的,现在让他们服个役能咋的?你倒是说说,为啥就这么死心眼儿不同意呢?”
魏征回答道:“带兵打仗啊,关键还是得看怎么管,不是人多就行。皇上您要是能把那些身强体壮的大人给管好了,用对方法指挥他们,那就足够厉害了,哪里还用得着把小孩子也拉来凑数呢?”
皇上您老是说,得凭良心管这天下。可这才刚坐上龙椅没多久,咋就老是不守信用了呢。前几天还说要免了老百姓欠国家的债,结果转头又说,欠秦王府的那部分不算是国家的钱,还得继续还。皇上,您现在可是全天下的老大了,难道秦王府还能不算国家的一部分吗?
之前提到,关中那一带有两年的田租和劳役不用交,关外呢,就免了一年的劳役。但没多久,政策就变了,说是已经交过税和服过劳役的人,得从下一年才开始享受这个免除的待遇,还有啊,有些人退了税,结果又被收了回去。再说到征兵这事儿,平时那些地方官和皇上是一起管理国家的,可到了征兵的时候,皇上咋就怀疑他们,说有的人明明成年了,却故意冒充是中南那边的人呢?
魏征说的话虽然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但他真的提醒了太宗,老百姓经过那么多动荡后,得让他们好好休息一下,这很重要。太宗这人,听到别人指出他的错就改,他立马就停了要招中南地区士兵去打仗的命令,而且,为了感谢魏征,他还赏给了他一个金瓮呢。
之后呢,高昌国的国王曲文泰,他带上西域好多国家的使臣,一块儿去长安进贡。唐太宗知道了,就派了燕达和何干两个人去路上接他们,还吩咐沿路的州都要准备好招待。这事儿被魏征知道了,他赶紧就跟太宗说,拿东汉时候的光武帝来比,劝太宗别这样。
贞观六年那会儿,皇上跟身边的大臣们聊起了历史上那些朝代为啥有的兴有的衰。魏征就开口了,他说啊,以前那些亡国的皇上,大多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舒坦了就忘了危险,国家治理得好好的却忘了可能会乱,所以他们的朝代都没能长久。咱们皇上呢,现在掌控着整个天下,里里外外都挺安稳的,但他还是特别小心,就像站在悬崖边上、走在薄冰上一样,时刻提心吊胆的。这样一来,咱们的国家肯定就能长久昌盛了。老辈人常说,皇上就像是船,老百姓就像是水。皇上您觉得老百姓的力量大得很,让人害怕,这话真是一点没错。
说到君王和大臣之间的相处,魏征很看重孔子说过的那句话,就是君王得用礼数对待大臣,大臣呢,得忠心耿耿地辅佐君王。
有那么一回,太宗住在九成宫那里。有些给太宗干活的人,因为有点事情得回长安去,半路上就在维川县的一个官府住的地方歇脚了。
那天晚上挺晚了,李靖还有侍中王归得赶去九成宫见太宗,他俩就一路到了维川县那儿的官舍。因为官舍房间不够多,当地的官员就把干活的工人给安排到别的地方住了,好把房间给李靖和王归腾出来。这事儿让太宗知道了,他特别生气,觉得那些小官一个个就知道拍马屁,连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放过,都敢欺负。
皇帝马上说要审问维川官舍和李靖他们。这时,站在皇帝旁边的魏征赶紧拦了下来。皇帝就说:“李靖他们都是朝廷的重臣,而那些工人只是在宫里干些打扫的活儿,他们之间的地位差别大了去了。”
李靖他们出门在外时,当地的官员得找他们问问朝廷的那些规矩。等他们回来了,又得把这些官员收集的百姓困难告诉皇上。所以说,李靖他们在官邸里跟地方官见面挺正常的,地方官也得见见他们。但那些干活的工人呢,除了官邸管饭,他们没必要见那些当官的,就算换个地方住也没关系。
现在要是因为这个事儿就去惩罚当地的官员,只怕会让整个国家都大吃一惊。”多亏了魏征的好心相劝,太宗皇帝这才收回了要审讯的命令,也顺带着把工人们想要欺负朝廷大臣的那个小火苗给彻底扑灭了。
除了这些,魏征还会经常跟太宗说,别让抓来的那些美女把自己拉进享乐的坑里,得明白守住江山有多不容易,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随便滥用民力,还得听得进去大臣们那些不顺耳但忠心的话。可是呢,魏征这么全方位、高标准、严要求地提意见,也让想偶尔偷个懒的唐太宗挺为难的。有那么一回,太宗得到了一只特别漂亮的鹞鹰,正乐滋滋地把它架在胳膊上瞧呢,结果远远瞅见魏征朝自己这边走过来了。
太宗一看魏征来了,赶紧把鹞鹰塞进了衣袖里。可魏征讲起话来慢悠悠的,还老长篇大论。等他说完话走了,太宗一看,袖子里的鹞鹰早就没气了。又有一次,魏征从老家祭祖回来,碰到太宗就问:“我听大家说,皇上您打算去秦岭逛逛,外面的马车啥的都准备好了,咋还没动身呢?”
太宗乐呵呵地说:“我老实说,一开始我确实有过那个念头,但一想到你回来可能会数落我,我就打消了这念头。”而且啊,你要是去翻翻《两唐书》、《贞观政要》还有《资治通鉴》这些书,看看魏征给提的那些建议,你就会发现,什么五帝三王啊,尧舜啊,还有诗书礼这些,魏征那是天天挂在嘴边,提个不停。
大多数时候,魏征跟太宗聊天,总是先提武帝啊、先贤啊,还有他们写的诗书啥的。他会通过这些例子或者打个比方,慢慢地说出对皇上的建议。整个听起来,条理清晰,说话也不冲,时不时还夸太宗品德跟尧舜似的,这样一来,皇上听了心里也舒坦,自然就愿意听他的劝了。反倒是大家常听说的魏征那种直接顶撞皇上的劝谏,其实没那么多。
在贞观初期,有那么一回挺火大的事儿,大概就是贞观六年那会儿,太宗皇上觉得自己搞的那个风扇计划是非搞不可了,结果却被魏征给拦了下来,那时候皇上可真是有点绷不住了。还有一件事儿,也挺让人记得魏征这哥们儿脾气硬的,这事儿出在唐玄宗那时候,刘素写了本《隋唐佳话》里头提到了。说魏征敢跟皇上对着干,要杀那个田舍汉,这事儿后来还被写进了《资治通鉴》,大家伙儿就都知道了。
在《资治通鉴》里头,对魏征有这么个评价:魏征啊,长得不咋地,挺普通的,但他特别有胆子和智谋,很会说服皇上改变主意。要是他因为直言进谏把皇上惹毛了,他脸上还是一点表情变化都没有,皇上那火气,用不了多久也就自己灭了。
从这就能看出来,魏征这人特别会说话,他很有本事让皇上听他的建议。再一个,要是皇上生气了,魏征可不会像别的大臣那样吓得躲起来保护自己,他胆子大得很,脸上一点不慌。到了贞观七年,魏征就当上了侍中。那时候尚书省积压了好多案子,都没人去管,唐太宗就让魏征去处理这些事儿。
魏征这人吧,法律条文他可能没那么熟透,但他心里有杆秤,讲原则,也讲公道。结果你猜怎么着?打官司的那些人,最后都挺满意的。到了贞观十年的那会儿,周、隋、梁、齐、陈这五个朝代的历史书,都编好了。魏征因为这事儿立了大功,家里人都跟着沾光,他的官职从左光禄大夫往上升,还被封为了郑国公。
到了这一步,他前半辈子官场上起起伏伏,总算是完成了年轻时候的大志向。可谁也没想到,这时候魏征却决定要退下来了。他说自己对国家没啥大功劳,就是靠嘴皮子厉害,不敢再当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
唐太宗多次想留他,但他就是不肯,最后唐太宗没办法,就给了他个特进的职位,还是让他管门下省的事儿。从那以后,他就成了唐太宗身边的一面镜子,时刻帮唐太宗磨磨他那当明君的刀子,让他别懈怠。特别是贞观十一年以后,唐太宗有点飘飘然了,他开始有点得意忘形。
好多朝廷里的大官们看到这种情况,都慢慢收敛了在贞观初年那股子敢跟皇帝硬碰硬的劲儿。这时候,魏征就显得特别不一样,他是少数几个还敢直接戳到皇帝痛处的人。像那个有名的《谏太宗十思疏》,还有《持剑不刻钟》这些流传下来的好文章,都是在那时候写出来的。
想想魏征老是给皇上提意见,有时候还让皇上不高兴,但这可不是魏征一个人在使劲儿。皇上呢,就是唐太宗,他记得自己答应过魏征的事儿,没让他受委屈,当个整天抱怨的忠臣。有次吃饭,唐太宗聊起魏征平时提意见的样子,他说:“外头人都说魏征提意见时慢悠悠的,可我就觉得他那样子挺有风度。”
这时候,魏征站起来道谢,他说:“皇上您让我有啥说啥,所以我才敢使劲儿把心里话掏出来。要是您不让我说,我哪敢去惹您不高兴呢?”
因为两人之间一直有很好的沟通和理解,唐太宗和魏征才成了大家公认的古代明君和好臣子的代表。到了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琢磨,最后决定了让李承乾来做太子。
可那时候,魏王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了,要想让李承乾的位置坐稳,还得让魏王那帮人死了这条心,这可咋办呢?唐太宗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朝里头也就魏征能压得住场子。于是,他就把魏征给提拔成了太子太师。
可这时候,魏征已经生病了躺在床上,他就跟唐太宗说自己想辞职不干了。唐太宗一听,就说:“想当年,汉高祖的太子刘盈,因为有了商山四皓这四个大佬帮忙,这才坐稳了太子的宝座。我呢,也是靠着你,才有今天的稳定局面。”
你虽然躺在床上养病,但还是能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可是到了贞观十七年正月那会儿,魏征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唐太宗急得不行,赶紧派人去看望他,还给他送药。而且,唐太宗还把自己用来建宫殿的材料,拿去给魏征家盖了个正厅。另外,他还特意让中郎将李安衍守在魏征家,有啥情况就马上告诉他。
没过多久,唐太宗自己走到了魏征家里。他们俩心里都清楚,这次见面可能就是这辈子最后一次了。唐太宗眼里泛着泪光,问魏征还有啥想说的。魏征这辈子一直都在追求儒家说的那个理想世界,他看着眼前这个头发也白了不少,自己跟了半辈子的皇上,慢慢地说:“得做个老实人,别弄虚作假,就像周朝那些好国王,还有那些守寡的妇人,她们都在宗庙外面操心着,想着要给子孙后代积点德。”
这十个字借用了左传里的故事,真是把这位忠臣一辈子为国操心的劲儿都给说透了。那天晚上,唐太宗做梦还梦到魏征跟以前一样身体硬朗呢。可天一亮,中郎将李安就带来坏消息,说魏征走了,享年六十四。唐太宗一听,立马就哭了,还停了五天朝,让所有大臣都去魏征家吊唁。后来,唐太宗还给魏征追封了司空和相州都督的职位。
给了他“文贞”这个谥号,还赏了羽葆这种仪仗。又安排了四十个拿着鼓吹班剑的人给他陪葬在昭陵。太宗皇帝还自己动手,给他写了碑文。
那一年,唐太宗叫人画了凌烟阁上的功臣像,魏征在里头排第四。魏征这辈子啊,深深地被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他拿以前那些圣贤的事儿,还有诗书礼这些老书当宝贝,一门心思就想辅佐皇上,好让这天下能变成儒家心里头那个理想的样子。
不过,咱们也得实实在在地看看,儒家那些为人处世的规矩,其实也有它的短板。就像魏征,他特别看重练兵和学问,觉得只要咱们中原稳定了,周边的国家自然就会服气。
这个说法呢,确实给那些经历过大乱之后的老百姓们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但话说回来,啥事儿都得看具体情况。就拿边疆安全这事儿来说吧,魏征他还是太死心眼儿,一个劲儿地死守着儒家那一套正统观念不放。
他不太赞同唐朝去攻打薛延陀,也不主张在高昌那地方建立西州。但是从以后的发展来看,魏征的这个想法可能并不太对。魏征走了以后,太宗常常会跑到凌烟阁,盯着魏征的画像,心里挺难过的。
唐太宗跟大臣们聊天时说:“要是拿铜当镜子,咱就能把衣裳穿整齐;要是拿历史当镜子,咱就能知道国家是怎么兴衰更替的;要是拿别人当镜子,咱就能看清自己做得对不对。我一直靠着这三面镜子来提醒自己别犯错。现在魏征走了,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啊。”
但是没多久,太宗对魏征的责怪,就让一些大臣不满了。在魏征还活着的时候,这些人憋着没说;现在魏征走了,没法再站出来解释,关于魏征的坏话就在朝廷里悄悄传开了。更巧的是,这时候太子谋反的事情也爆出来了。
侯君集参与了那事,还有被扯进来的杜正伦,他们俩都是魏征活着的时候给太宗推荐的,说他们能当宰相。这么一来,太宗听了外面那些风言风语,就开始琢磨魏征是不是暗中拉帮结派了。后来,又有人跳出来说,魏征把他那些顶着皇帝面子直接提意见的话,都给记下来,整理成文字,送到使馆那边存底了。
打从老早以前,那些坐在皇位上、手握大权的聪明皇帝们,心里头普遍都爱犯嘀咕。咱们的太宗皇帝呢,也是这样。当他得知了那么一档子事儿,心里头立马就觉得被人给卖了。
很多次太宗和魏征聊天时,太宗都觉得魏征在朝廷里是个特别的存在,对他很看重。魏征呢,也在这份信任里使劲儿追求自己的梦想。但现在情况变了,有人说魏征私下里和侯君集、杜正伦走得近,好像搞小团伙,这让太宗心里那个特别的魏征形象崩塌了。还有啊,魏征居然把皇帝的过错拿到外面说,想给后人留个好名声,这一下子就把他们君臣之间那种默契的平衡给打破了。
虽然现在没办法找到那些事情的确切证据,但那时候唐太宗特别生气,他一气之下就取消了魏征儿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事,还让人把给魏征立的石碑给推倒了。至于那块碑是魏征的墓碑呢,还是给他歌功颂德的碑,史书里面并没有明确说。
之后,李世民对攻打高沟那场战斗的结果挺不满意的,他叹了口气说:“要是魏征还在我身边,我肯定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去攻打。”
后来,唐太宗叫人好好地祭拜了魏征,还给他重新树了个碑。魏征的坟墓呢,就在现在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往西南走大概3公里的那个凤凰山上。
这些图片都是从网上找的,要是它们有啥问题,侵犯了谁的权益,那就赶紧告诉我,我立马就给处理掉!
热点资讯
- 2025-10-122025年《战地6》EA服务器连接问题深度解析与实战应对
- 2025-03-09《小巷人家》番外65:鹏飞看望黄玲庄超英,来上海路上遇小插曲
- 2025-08-20被调查两年半后 华兴资本包凡“归来”
- 2025-01-25花生主力合约收跌0.2%
- 2025-05-22这一刻,足足盼了25 年啊,4-2:东部决赛,他们来了,全场嗨翻天
- 2025-02-05解放军给全国人民拜年,身后漏出“国之重器”,守护祖国万里河山
相关资讯
- 这一刻,足足盼了25 年啊,4-2:东部决赛,他们来了,全场嗨翻天
- 解放军给全国人民拜年,身后漏出“国之重器”,守护祖国万里河山
- 花生主力合约收跌0.2%
- 凌烟阁居四,贞观之治奠基人,不是李世民嫡系的魏征靠什么上位?
- 2025年《战地6》EA服务器连接问题深度解析与实战应对

